听同事说,电视台最近正播放一档科普节目,叫做“科学与发现”,十分精彩。当天晚上,便在电视机前虔诚地等着,终于得饱眼福。果然,这是从国外引进的系列科普片,英文名为Discov?ery。那天播的是从一则令人有点毛骨悚然的意外发现引出的真实故事:美国的一名工人在进行挖掘作业时,挖出了一块人骨!警方立即请有关专家前来鉴定,于是生物学、人类学以及医学领域的专家纷纷登场,用科学手段得出了准确无误的结论,一桩几十年的悬案真相大白,罪犯终于落网。在介绍这一悬念迭起的破案过程的同时,科学技术的威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,观众也在不知不觉间对当代高科技有了感性认识。
关上电视机,不由浮想联翩。作为科学编辑,接触过不少知名科学家,谈到写科普,都说比写论文难。难在何处?主要难在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阶梯性———严格地说,你要让人掌握较高层次的科学知识,得先给他讲述相对低一个层次的预备知识(如果他不具备这种知识的话)。例如,你要讲乘法,必须先讲加法。换句话说,你必须让他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爬上来。当然,这是教学,不是科普。而科普的首要任务偏偏是:设法超越这个阶梯,直接把当代前沿科学知识的要义传达给普及对象,虽然这种传达仅是大概的。
于是就有了种种超越这个阶梯的科普方法和技巧。方法或技巧之一,是寻找适当的切入点,或者说引子,也就是借以吸引读者开始接受有关科学技术知识介绍的材料。较容易也较常用的一种切入点,是科学技术的实际功效,即科学的“用”。如上述片子,就是通过有关科学技术在刑事侦破中的“用”来向观众进行科普的。当然,“用”有多种,选择了一种颇具神秘感从而十分扣人心弦的“用”,正是这部片子的手法高超之处。说到“用”,忆起一件事。当年徐迟先生的《哥德巴赫猜想》发表,有友前来请教何为“1十1”。我耐心地作了解释,此公仍不解。于是在我的脸上可能出现了“你怎么这么笨”的字样,不料他一个回马枪把我噎得够呛:“证明了这个猜想又有何用?”
难道人类的行为必须有一个功利上的解释才算是值得的吗?有许多显然没有物质功效的活动,人们仍乐此不疲,比方说某些文化活动。但文化活动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,科学活动也是这样吗?可以引用多位科学大师的格言,来证明科学活动确实会给科学家带来愉悦。然而,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活动,愉悦绝不是科学活动的目标。科学以探寻自然规律为基本目标,并且在这一探寻过程中,追求着对世界秩序性、规律性、和谐性、统一性的理解。这种追求,是科学审美精神的体现,更是现代自然科学的理性精神的体现。因此,可把这种追求称为理性追求。
理性追求,是科学活动的强烈动因,科学家固然具有这种动因,那么一般的科普受众呢?于是可以由此引出科普的最高境界:超越阶梯地激发人们这种理性追求的内在动因,吸引人们进入科学的审美意境,在理性的高峰上领略现代自然科学的无限风光。
“现代科学技术博览丛书”,为超越那个阶梯,撰写者绞尽脑汁,能想到的切入点都用上了。除了“用”之外,从古今中外的故事到文化典故,从常见的或怪异的自然现象到中小学课本中的例子,可谓“无所不用其极”。其实,可把所有这些切入点分为两类,一类是从科学的应用价值入手,就是“用”,主要用来作为普及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切入点;另一类是从科学的理性精神入手,就是“理性追求”,这不仅是普及基础科学的唯一切入点,也是在弘扬科学精神的水平上普及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切入点。因为,即使是对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来说,普及仅仅停留在“用”的水平上,不进一步揭示其蕴含的科学精神,严格地说,这并不能算是科学普及,而只是一种科学宣传,或一种技术广告。
丛书共有8册,其中关于基础科学的一册——《永无止境的探索》(王?昌院士主编,应兴国、陆瑞征撰写),为我所偏爱,因为在书中,“超越阶梯的理性追求”贯穿始终。其余7册,是关于应用科学的,以“用”作为切入点,是自然而然的,但作者并不停留在“用”的水平上,除进而介绍有关科学原理外,科学理性精神的光芒时刻在书中闪耀。丛书后来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荣誉,发行已近9万套(有趣的是,《永无止境的探索》单册发行量最高),可说取得了成功。因素有多方面,但尽力引导读者进行了“超越阶梯的理性追求”,应该是因素之一。(作者为“现代科学技术博览丛书”责任编辑)
朱惠霖先生近照
|